1、让孩子从“偷糖者”变成“守糖者”
我很喜欢一位父母讲给我的这件事,也曾在多个场所提到这个故事:
她的孩子大约三四岁,非常爱吃糖。母亲害怕孩子吃糖太多会有龋齿,也担忧会发胖,就严格控制数目,规定孩子天天只可以吃两块。可是孩子常常在吃完当天限额的两块后,感觉不够,缠着母亲想得到更多。父母坚持原则,一块都不多给,并把糖筒放到高处,不让孩子够着。
可是有一天,父母发现了问题。糖筒里的糖在急速降低,再注意观察一下,发现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个凳子,糖筒也挪了位,这下才大吃一惊: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,掌握自我控制。可如此看来,孩子不但没少吃糖,还多吃了;自制力不只没进步出来,还多了一个弄虚作假的坏问题。
这位父母没立刻去批评孩子,而是开始深思自己对孩子的管理,认识到自己需要得改变一下方法办法了。她没揭穿孩子偷糖的事,而是非常真诚地给孩子道歉说,你这么爱吃糖,可母亲天天一直忘记主动拿糖给你吃。将来孩子自己管糖筒,想什么时间吃糖,就自己去拿,不过多吃糖的坏处已经给你说过,所以你还是天天吃两块,怎么样?
孩子一听,既开心又吃惊,这可是母亲以前摸都不敢让他摸的东西啊!母亲又打开糖筒看看说,糖不太多了,大家一块数一下还有多少块,还可以吃几天。和孩子一块数了,还有20块糖。母亲说,这类糖还够你吃10天,到时候母亲就买新的回来。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给孩子。过了几天,母亲悄悄去数糖筒里的糖,发现孩子真的一块都没多吃
这个案例让大家看到,父母只不过改变了一下办法,就达到好几种教育成效。第一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数目,第二进步了孩子的自制力,第三预防了孩子说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。
表面看来,不过是一句话、一个办法的改变。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——父母由监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,把信赖还给孩子,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。而这种权力的下放,势必会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——它告诉孩子,你不必是父母的“臣民”,你是我们的主人。
2、大人强势包办,孩子只剩服从或逆反
不少父母担忧,给孩子自由,是否会培养他叛逆、不守规则的坏问题?其实,这个担忧没必要。事实上,只有父母平常极少限制孩子,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得到训练。
有位父母把他给儿子订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发给我,请我看看哪儿出了问题。他说儿子正在读初中三年级,不认真学习,天天的时间安排得一塌糊涂的。爸爸妈妈曾为他做过无数的计划,最后基本上都泡汤了。
孤立地看这位父母发来的计划表,确实合理。学习、练琴、运动、上网等等,内容丰富,时间精准,松紧有致。但再完美的计划都需要孩子自己来实行,假如一直以来,孩子“完美计划”都由父母所定,并在父母的督促下实行计划,那样他就不可能成长出真的的计划能力和实行力,他内心成长最多的是服从和逆反,与无力感
所以,假如父母只在计划的完美与否上打转转,不给孩子自由决断的机会,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,那样完美计划将永远是一纸空文。
3、太多“不许”,让孩子心生“抗体”
而大家也能发现,凡叛逆的孩子,多是由于他平常听了太多的“不许”,他对这个词已产生“心理抗体”了,当遇见个别真的危险的东西或不可为的事情,你告诉孩子不要去动,孩子就叛逆了。
有位父母写信向我咨询,说他的2岁的孩子想玩电视遥控器,父母不给她玩,由于她总把遥控器扔鱼缸里,问我如何解决,难道这也可以给孩子自由吗?
父母虽然只不过孤立地陈述了孩子的“恶行”,但可以推断这背后肯定另有情节:父母本来允许孩子玩,没想到某一天孩子拿着遥控器时心生“创意”,把它扔进了鱼缸,引得父母严厉责骂孩子,并且再不许她动遥控器……孩子的负面情绪被刺激起来了,不然孩子不会对一个遥控器有那样长久而浓厚的兴趣。
我的建议是,先满足孩子,不再在这件事上和孩子纠缠,让她去扔,不但不批评,还和她一块玩这个游戏,一直玩到她腻歪。一个遥控器没多少钱,旧的被水浸坏了,再买个新的,就算十个八个的,也没多少钱,全当教育投资。况且孩子根本不可能感兴趣去破坏十个八个,应该是玩坏两三个,她就没兴趣了。
我女儿圆圆小时候几乎玩遍了所有遇见的东西,她刚懂点事时就很有“创意”:把我们的小尿盆戴到头上,说是帽子;把父亲的绘图尺当剑,到处乱砍。我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她一岁半时,忽然把一碗正用手抓着吃的面条端起来扣头上,汤汤水水流了一身,面条从头顶耷拉下来,她开心地指着脑门上的面条说“头发!”……
不言而喻她给我带来多少麻烦,当然大家有时也非常烦,她的“创意”不知给我和她父亲增加了多少家务活,但大家基本上都能正面看待这类事情,从不跟孩子发脾气。
对于不可以给她玩的刀和打火机等,我也不会简单生硬地拒绝,而是拿着刀去切肉给她看,告诉她刀能把手指割破了,只有等她长大了,才可以用刀;还用打火机点燃报纸和布条给她看,告诉她,假如玩火,或许会把家的东西点燃,大家的整个房屋就都变成盆里灰烬那个样子了,她可爱的布娃娃也会变成那样,所以也不可以玩火。由于大家平常极少限制她,所以她很听话,对于不让动的刀、火、电源插座等躲得远远的。
在保障安全的首要条件下,除去刀具、打火机等个别危险物品,其他东西几乎都可以让孩子去接触。要紧的是父母多费些精力,看护好孩子。只不过制定标准,简单地限制孩子,表面看非常用心,事实上如此虽然最简单,却是教育懒惰行为。哪个不了解在一个弱小者面前发号施令最易?